近期在琢磨几个监测分析产品的高下,我在想,到底如何去评价一个监测分析工具,才是客观理性的?

工具的评价是为了选择做取舍。如果单论使用体验,感觉很容易陷入到蜘蛛网里,斑点枝节的罗列了一大堆,但总觉不够清晰,不够有说服力。即便再加入同类产品的对比,不同用户不同看法,各有各的道理,就好比说,对比 Google Analytics,你 GA 虽强大,但我需求简单,百度统计或 CNZZ 也就足够了。这理由很充分,面对这些用户,功能的多寡,扩展的强弱,没有意义。

所以,结合「工具」定位和「用家」需求,可能是一个相对可靠的切入点。

我自己的经历

在之前的 Web Analytics 工作当中,我自己的角色大致可分为两种:

  1. 其它方监测分析工具的应用及实践
  2. 自己公司 DMP 产品的应用及实践

第一种情况,是我在奥美互动的时候,作为一个 Digital Analyst,工作重点是根据业务需求、资源制约,为不同客户的各式营销推广活动定制监测方案,分析效果和行为数据,讲一个脉络清晰、最好人人能懂还不失专业的故事,然后交付考究的 PPT。

第二种情况,是我为安客诚工作的时候,作为一个 MPM(Multi-Channel Program Manager),角色要更复杂和暧昧一些,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Goal 要背负。但在为同事所倚赖的一些专业工作上,多是数字营销当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。而且 2014 年中到 2015 年初的那段时间,我的主要工作重点还是帮助把 DMP 产品(AOS)实现在客户身上,并在营销推广上作出应用,通过实践去改进产品。至于为什么提这茬,是因为 DMP 除了受众的连接分发外,另外两个主要部件就是数据的采集和加工,跟监测分析工具如出一辙。

以上两类情况,在工作内容上,前者通常是数字营销活动末端,偏眼前的问题,后者则相对多一些全链条的把握;但主要的区别,还在角色上,前者,我纯代表用户,后者,我代表产品(兼用户),出发点不一样。

1. 做为用户

在奥美互动的时候,做为用户,我希望监测工具为我解决的问题是:

  1. 数据采集上,方案和文档齐全,部署简单。对于什么 Cookie 跨域、Flash 交互、iFrame 嵌套、视频播放、自定义维度、Leads 来源与后台数据库打通、效果归因、以及广告作弊特征等,最好通通都有现成办法。
  2. 数据处理上,加工迅速、时效性高,方法丰富又高级。几时想看几时到几时的数据都可以,做多少细分、过滤、跨维度都能实现,结果即时不抽样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,如前文所述,我往往需要在各种制约和未知之下,实现监测分析,并讲述故事,要像个机器猫一样,有求必应,但又由于我身处链条末端,还只能自己应自己,没法往后再推。所以上面虽只两条,但概括了大把的痛点。

最后怎么办?

  1. 先把手头的 Webtrends 7/7.5 逐步切换到了 Urchin 7。因为使用 Webtrends 跑服务器日志,坑太多了。比如,CDN 日志要汇总,Flash 交互监测要处理很多问题,用户识别只能靠 IP,分析维度有限且不灵活等等,最主要的是,条件配置一多,流量一大,拖日志回来和跑日志分析,实在是太慢了,稍有错误,重跑近一段时间的日志,经常能好上好几天,能把人急死。而 Urchin 7 当时尚未宣布停产,且刚新增了简单的「高级细分」功能,部署灵活,前端埋点和分析服务器端日志都支持,对 Flash 等富媒体也足够友好,而且速度很快,试验结果能很快出来,节省很多时间。最后,它还很便宜,大概是 7、8 万块钱的终身 license。
  2. 很快,新监测项目都不再用 Urchin,转为 Google Analytics。同 GA 相比,Urchin 终究功能和灵活程度有限,主要还是在做日志分析,因为部署在服务器端需要新开子域甚至服务器,而且 CDN 的问题不好处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_setLocalRemoteServerMode()测试比对之后,我们干脆全部转用 GA,灵活高效且免费,唯一需要提心吊胆的是「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」造成的数据流失,对此,我们只好在特殊时期给每一个 hit 做两个 requests,一个往 Local server,一个往 GA server。
  3. 期间,有几个阔气的客户,使用的 Omniture(现在的 Adobe Analytics),很遗憾,应用到实践当中,效果一般。它本身有很强大的自定义性,但其功能都拆成套件卖,而客户往往因为价格缘故,只买了 SiteCatalyst,而且还附加了覆盖范围,比如只能加在官网不能用在 Minisite 上,加之其集中统一部署和配置的咨询服务,以及文档的讳莫如深,现实应用很僵化。
  4. 还有客户上了新版 Webtrends,8.5,9 都有,但无论在采集还是分析的灵活性上,均不如 GA,且,当时我自己做为前线独立作战单元,需要完成构想、实施、分析、报告的全线任务,不能由我自己全盘操纵的工具,都解决不了我的问题。
  5. 中间还出了百度统计,有一些亮点,比如点击热图,无 hits 限制,免翻墙等,但在我更依赖的点上却有所不如,像高级细分、自定义维度、API 访问支持等。

所以,那时候,权衡下来,GA 是最好的选择。方案成熟,部署灵活,采集深广,处理高效,我能自主。但如上所述,过程经年累月,头痛异常。

2. 代表产品

而在安客诚的时候,我是在运营产品,作为 DMP 供应商,我们想要为客户解决的问题是:

  1. 整合线上线下所有渠道的各类数据
  2. 跨平台、跨设备识别描述用户
  3. 在此基础上,加工、连接、开展应用

回到监测分析工具上来,跟它相关的主要是 1 和 2。至于为什么先是这两个问题:

  1. 首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做大数据应用,总要先采集聚合数据
  2. 由于客户自身特点,有跨渠道、跨平台、多方位识别和了解用户的机会
  3. 借此,对外可做营销应用、用户沟通,对内可做用户洞察、辅助决策

这个组件当时叫做 Abilitag,主要负责线上 Web 渠道的数据采集和用户识别(即把不同渠道上的同一个用户或家庭识别出来)。广告端另有兄弟模块独立工作并与 DFA、Admaster、Miaozhen 等第三方工具的协同,报告、用户画像以及受众分发分属其它模块,也不包含在 Abilitag 之内,但各模块数据跟其兄弟模块相连共享。

单说 Abilitag,它有一些亮点,但因为并不定位于一个纯粹的监测分析工具,加之生命周期也不长,确实不够精致和成熟。它有 Tag Manager,支持远程可视化埋点、配置 Cookie Mapping、定义 Event Tag 等,甚至自带短链生成工具,方便数据采集。

我作为一个运营人员,当时最希望产品帮我解决的问题是「易用、可靠」,即最好谁拿起来都能直接用、不出错。现实当然远没有这么美好,即便「可视化埋点」,说起来「圈圈点点」即可完成的事,前线操作人员的完成情况也相当糟糕。比如,客户网站代码不规范,圈不到想要的数据;命名、用词随意;圈选没有主次重点,密密麻麻,时有冲突等等。

以至于最后我是这样认为的:采集工具在埋点等方式上的一些尝试和进步,比如「可视化埋点」、「无埋点」等,简化的是技术上的复杂性,解放的是专业人员的生产力和时间,但基本的准入门槛并没有降低,它还是面向特定人群的特定工具。